您的位置:要闻 > 正文

新专业面前 高校和考生都应保持冷静和理性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时间:2020-07-28 13:43:43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行业需求的不断增加,不少高校纷纷设立新的专业。近日,一项针对2004名受访者的调查结果显示,9成的受访者看好新专业的发展,超过8成的受访高考生愿意选择新专业。受访者中,80%为在校大学生和本届高考生。

高考生热衷新专业,有多少结合自身个性、兴趣进行理性规划?有多少是追求时髦、盲目跟风?从近年来考生填报志愿以及入校后的学业发展看,由于盲目跟风逐热,不少学生进校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一专业。而且,学校一窝蜂地开设所谓热门专业,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由于开设同一专业的高校多,招生人数多,当办学缺乏特色、社会需求不如预期,“热门”转眼就成“冷门”。

“新专业就是热门专业”,不少高校会这样宣传,而且也会援引一些调查数据来说明。如近日就有一份关于新职业就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未来5年,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庞大,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安装调试员、无人机驾驶员、电子竞技员、农业经理人等人才缺口近千万。值得首先发问的是,这些数据是否准确。如果行业发展不及预期,就可能出现人才培养规模超出社会需求的情况。这一问题,在过去20多年里已反复发生过多次。

高校举办新专业,不能一哄而上。首先要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并坚持办学定位。通常,进行通识教育的高校,应以能力为导向办学,这类高校不宜紧跟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开设就业形势好的专业,而将对国家、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砍掉。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误将大学办成了职业培训所。对于开展职业教育的高校来说,则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紧跟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在具体专业设置过程中,高校还要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作用。近年来,有一些高校新增或撤销某一专业,引发校友及师生的争议,根源在于这些非教育决策、学术决策而是行政决策。这些决策共同点之一便是,重眼下的办学进展,而轻专业长远发展、学校办学风格的传承与创新。

此外,学生选择新专业,也需要多一分理性少一些盲从。很多考生和家长特别关注专业的“冷”与“热”,并片面地认为,开设学校多、招生规模大的专业就是“热门”。理性选择“热门”,需要考虑至少三方面因素。一是本人的个性、兴趣。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就属于自己的“热门”。二是真实的社会需求。真正的热门专业是人才培养供给少于社会需求的专业,因此冷热门很容易“翻转”。三是高校的办学特色。同一类专业在不同学校中,会因是否具有办学特色而冷热不同。

考生对专业的冷静和理性选择,相信会反过来促使高校在开设新专业时进行充分论证。当前,疫情加速下的社会转型,也倒逼高等教育强化思维训练和终身学习能力、人才自我调整与规划的基础能力。

公司

绿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绿田机械)将于2021年3月18日首发上会。绿田机械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本次公开发行股份数量不超过2200万股,占发

详细>>

11月6日,国际数据公司(IDC)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8480万台,同比下滑14 3%。出货量前五的品牌分

详细>>

突如其来的疫情黑天鹅,让中国零售行业整体遇冷,增长一度陷入停滞。对于业务模式主要面向线下门店的内衣企业来说,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

详细>>

2020年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已结束,然而,神州数码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并不理想,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并且近日公司发布公告称,10大董事、高管拟

详细>>

8月28日,兑吧发布了2020年中期业绩。尽管受疫情及宏观经济影响,其广告收入有所下滑同时导致经调整净利润亦由盈转亏,但是其SaaS业务表现

详细>>

27日晚间,申通快递发布2020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 58亿元,同比下降6 2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067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