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媒大失所望!新疆服饰厂厂长回应“强迫劳动”等不实报道
一朵朵洁白的棉花,在反华势力眼中已不仅仅是御寒之物。近来,他们发现了棉花的更多“用途”,这种在新疆随处可见的农作物成了西方所谓“强迫劳动”的新“载体”。英国广播公司(BBC)15日的报道以“中国被玷污的棉花”为题,引用反华学者的所谓“研究”,称“中国正迫使数十万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群在新疆地区广阔的棉田中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在阿克苏、库尔勒等地采访发现,新疆的棉花生产早已实现高度机械化,BBC的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
“每年50万拾花工”?新疆棉花机械化生产戳破反华学者谣言
“新的证据表明,每年有超过50万少数民族工人被调派参与季节性采棉工作,他们的工作环境可能存在很高的强制性。”BBC的报道引述美国反共组织“共产主义受害者纪念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郑国恩的所谓“研究”作出如此结论。郑国恩近年来依靠炮制反华议题的虚假学术成果成名,是美国情报机构操纵设立的反华研究机构骨干。在此之前的12月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该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人员将在美国所有入境口岸扣留来自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棉花和棉制品货物,理由是兵团“存在强迫劳动”。
BBC的报道还称,2018年,阿克苏及和田地区“通过劳动力转移派出21万名工人”,为“中国准军事组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摘棉花,“有很多迹象表明,这种参与并非完全自愿”。
然而《环球时报》记者在新疆采访发现,BBC的报道存在巨大的事实错误:新疆的棉花生产已经实现高度机械化,即使在忙碌的采摘季节,也根本用不到大量的“拾花工”。当地棉业从业者告诉记者,如果按照人工采棉的效率,每年到12月都常常采不完。但记者走访的数家“轧花厂”(棉花加工企业)里,棉花的采收均早已完成,加工过的棉包被一排排整齐码放,等待运往下游企业。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泰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李成俊负责公司的农业板块已经12年。他22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从2015年开始,巴州地区的农业棉花产出已经大部分是机采棉,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机械化实现得更早,“2016年以前采棉用工量很大,最多的时候要从河南、四川等内地省份招3000多职工采棉,效率低下,现在,一台棉花收割机一天能收400亩,公司的6万多亩地,机采15天,基本上就采完85%了。清扫田间地头的棉花只需要一二百人就够。”
李成俊并非夸口,记者了解到,高度机械化的棉花生产在新疆确实不再新鲜。新疆昊星棉麻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收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的棉花,该公司业务经理人高瑞楠2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兵团的机械化比地方要更早,现在兵团棉花机采率已经超过九成,有的地方甚至已达100%。
BBC记者称“在公共区域拍摄被阻”,当事人回应
BBC的报道还充满了想象。报道称,新疆“许多工厂出现在‘再教育营’的围墙内或相隔不远处,表明大规模就业和拘留是两个平行进行的目标”。报道还配发阿克苏库车市的卫星图片,以证明“工厂和营地如今似乎已合并成一个大型工厂综合体”。
“我可以很郑重地说,‘教培中心’2019年就已经结业了。”24日,在BBC所称的“大型工厂综合体”——库车石榴籽服饰有限公司,厂长黄丙友直截了当地作出回应,“我们就是一家普通工厂,管理人员都是从内地聘请来的,不是政府派遣。”
有趣的是,或许担心采访素材不足以支撑其臆想,撰写该报道的BBC记者沙磊(John Sudworth)大肆渲染自己“多次被警察、当地宣传官员等阻止拍摄,并不断被大批不明身份的人驾驶的车辆尾随,跟踪数百公里。”沙磊及其团队还发布了其在石榴籽公司外与多人发生争吵的片段,一名中年人用手阻挡其镜头被说成是“尽管BBC团队仅在工厂外的公共道路上拍摄,但还是多次遭到不同身份的官员阻拦。”
“这完全是颠倒黑白!”《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到视频中阻挡镜头的男子,他叫蒋勇,并非是BBC所指的“政府官员”,而是石榴籽公司后勤安保部部长。蒋勇向《环球时报》记者还原了当天的情况:“11月19日上午,我们的保安发现有外国人拿着摄像机拍摄工厂车间里的情况,我走出来对他们说不要拍,谁知他们立刻把摄像机转向我。我作为工厂管理人员,有责任保护工厂的安全,作为个人,我也有自己的肖像权!”
《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沙磊等人被发现后,其车辆迅速开走,不断在附近兜圈子并偷偷拍摄,直到被接到报警的交警截停。蒋勇告诉记者,当时沙磊等人不断声称自己是在“公共区域”拍摄,他感觉这个逻辑很荒谬:“你看他们站的这里,距离车间只有几十米,按照他们的逻辑,如果那边不是工厂,而是我家,我在家里洗澡上厕所,是不是也可以让他们在‘公共区域’随意地拍?”
蒋勇说,最让他气愤的是,其中一名记者曾在道歉后表示蒋勇的形象不会出现在任何公共平台上,结果报道发出来后,他用手挡镜头的画面就被断章取义成“当地官员阻挡采访”,还被称“这种阻挡举动更显可疑”。对此说法,蒋勇感到很可笑:“我们没什么好隐瞒的,里边就是职工在勤奋工作,我之所以当时情绪激动,是因为此前也曾有过外媒来偷拍,然后发出的报道完全是污蔑。”
石榴籽厂长:完全不存在“强迫劳动”,最头疼员工跳槽
石榴籽公司的车间里到底有什么?谜底或许会让BBC记者“大失所望”,《环球时报》记者24日走进这里时,看到的情形跟新疆很多地区的服装企业一样:一尘不染的车间、崭新的机器以及身穿整齐工作服的员工。根据公开资料,2020年3月成立的石榴籽公司主要制作校服、箱包等产品,订单多来自新疆本地。
23岁的车间组长阿力也·阿巴百克日是一位爱笑的姑娘,这是她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每月工资大约2500元左右。她对记者说,最重要的是,在这里能实现小时候的梦想:学会设计服装。工厂提供给工人的宿舍是宽敞的小区房改造而成,暖气、热水、独立卫生间等设施一应俱全。女工热娜古丽·古哈拉木带记者参观她的宿舍,墙壁上贴满的纸花吸引了记者。她说,这是她和室友在空余时间剪出来的。
为了强化外界对新疆“强迫劳动”的联想,BBC报道中特意强调工厂招收员工的过程有“政府的动员和组织”。对此,厂长黄丙友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这并不属实。他说,工厂刚建立时,管理人员拿着招工广告到周边各村散发,每个村都会有一个联络人。招来的员工家住得近的可以早上来晚上回,住得远的有宿舍,一开始招了1800多人,到最后通过培训引导,自愿留下来的有500多人。工厂还会在培训期间补贴一部分薪水,以达到最低工资标准,“完全不存在强迫一说,现在我们做企业的,最头疼的是员工私下打听其他企业的薪水,刚刚培训好的员工要跳槽,企业真没办法。”
培训工作技能相对较低的工人,还要补贴薪水,本来应该“利润至上”的企业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到新疆来开厂?在被《环球时报》记者问到这个问题时,黄丙友表示,“我们的企业一旦挣钱了,就应该向社会投入,去帮助解决更多的低收入人群的困难,让他们能够一起富裕起来。这是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下来的东西。”
图片
-
22省份一季度GDP出炉:广东
河南永城通报代王楼村改厕问
贡嘎山脚下的村民自发组队四
-
河南太康:打造“红色引擎
河南太康:智造品牌 打造千
80多个国家争先抢购 “太康
全国各地楼市调控已60余次
哈尔滨一滑雪场缆车系统发生
农村农业部:建立和完善蔬菜
-
小果庄人撤了动物咋办?他们
2021中国长春(国际)无人驾驶
2020年北京薪酬大数据报告:
中国地震台网:四川宜宾市珙
创历史新高!国家邮政局:
北京于11月3日正式迈入冬季
-
中国地震台网:新疆伊犁州巩
进博会:共享经济遍地开花
中国易地扶贫搬迁960余万人
甘肃靖远移民农户:搬迁地不
重庆巫溪宁厂镇:来自一个千
马鞍山综合保税区:前三季度
金融
财经
要闻
公司
绿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绿田机械)将于2021年3月18日首发上会。绿田机械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本次公开发行股份数量不超过2200万股,占发
详细>>11月6日,国际数据公司(IDC)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8480万台,同比下滑14 3%。出货量前五的品牌分
详细>>突如其来的疫情黑天鹅,让中国零售行业整体遇冷,增长一度陷入停滞。对于业务模式主要面向线下门店的内衣企业来说,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
详细>>2020年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已结束,然而,神州数码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并不理想,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并且近日公司发布公告称,10大董事、高管拟
详细>>8月28日,兑吧发布了2020年中期业绩。尽管受疫情及宏观经济影响,其广告收入有所下滑同时导致经调整净利润亦由盈转亏,但是其SaaS业务表现
详细>>27日晚间,申通快递发布2020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 58亿元,同比下降6 2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067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