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拉拉“下乡”记:东北秋菜搭上“互联网快车”直通大市场
大葱,重量6750斤,距离17.3公里,从秋实农产品交易冷链物流园(秋实市场)发往新益创新产业圆(某电商平台沈阳分拔中心),流水170块……
11月1日早上8时许,沈阳新民的货拉拉司机老刘接到了这个新订单后,开车来到秋实市场,车辆停稳开门,发货方安排专人,将一捆捆大葱从重卡搬运到他的中货上,整个过程有条不紊。此时距离老刘上一个凌晨完成的订单,只过去了短短几个小时。
老刘确实很忙,他所在的新民市大民屯镇是沈阳著名蔬菜产业之乡,每年9-10月是大民屯白菜一年间最大的丰收季。
大民屯白菜
东北秋菜关系着北方主要城市的秋冬季“菜篮子”。靠着大量像老刘这样的司机,大民屯丰收季的秋菜一车一车地发往沈阳市区、隔壁城市乃至天南海北的其他省份,最终走上人们的饭桌。
相比一般的当地人,老刘对这场丰收季的感触更深,因为他不仅是运秋菜的货拉拉司机,也是种秋菜的当地菜农,他的不少亲戚朋友都活跃在收秋菜、卖秋菜、运秋菜的各个生意场。
让老刘颇为感慨的一点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如今的秋菜季对于菜农、司机、消费者等各方的生活,都带来了新的改变和机遇。
被互联网改变的秋菜季
老刘对于大民屯秋菜季的第一轮感触,始于他自家种的17亩大葱。
今年受天气不佳影响,当地内涝严重,老刘家有7亩大葱被淹了,产量下降了40%,往年每亩地平均能收1.2万到1.4万斤,但今年受灾后只有9000斤左右。
但谈到这些,老刘却是一脸轻松,仿佛说的不是自己的事情。
倒不是老刘心态有多好,是因为即便发生了这种情况,他种的大葱依然赚到了钱。当地的大葱,一开始每斤收购价只有6毛,后期如同过山车一般涨到了1块2以上。
从土地承包费、葱苗费到水电费、柴油费、人工费、复合化肥费,一亩地的大葱成本在4000至4500元,如果一亩地能够产1.2万斤,按照最新1块3的收购价,今年的收入将相当可观。
大民屯老刘
对于老刘这样的菜农来说,种菜有些像赌博,最大的风险是价格。但只要价格不错,从收菜、运输到销售,后续环节在互联网的帮助下,都不会让老刘烦心。
大民屯蔬菜运输高峰期是9-11月,其间大白菜先上市,随后大葱上市。
17亩大葱不算多,只是从拔葱、整理到打捆,老刘自己不太会干这些活。不过,他已学会在网上找日结工。每年大民屯秋菜季,南方省份会有很多工人来当地帮菜农收蔬菜,可以通过微信群等网上渠道联系上他们,老刘今年雇了20多个人。
老刘的大葱用货车需要拉十几趟,仅靠老刘自己的车并不够用,他于是也短暂当了一下货拉拉用户,在网上下单叫来其他货车帮忙,最终将自己的菜顺利卖给了在当地建有仓库的互联网电商平台。
收菜有网上找的日结工,运输靠货运平台货拉拉,卖菜给电商平台,互联网串联起的这个链条,让老刘家的大葱只花了三天时间就收完运走。对于这样的节奏,老刘很满意。
当收完自家大葱并帮亲戚朋友运完菜之后,老刘开始在货拉拉平台上接其他菜农下的订单,帮他们把菜运到电商平台仓库或者农贸市场。在每天的秋实市场门口,都能看到货拉拉们排起长龙等待进场,而等待离场的货拉拉满载秋菜,笨葱、土豆、茄子、白菜等琳琅满目。
互联网不仅让老刘这样的当地菜农提升了物流效率,还逐渐改变了不少东北人“囤秋菜”的生活习俗。
“囤秋菜”,即储存白菜、土豆、萝卜等东北常见的蔬菜过冬,过去几十年这堪称东北人的“入冬仪式”。但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东北的很多年轻人不再“囤秋菜”。
老刘对于这样的情况并不意外。一方面,即便是在冬天,越来越多的大棚也能够产出各种反季节的蔬菜,消费者选择更加多样;另一方面,电商平台与货拉拉的下沉,让秋菜流通更加高效,消费者手机下单后很快就能吃到从田里新鲜采摘的蔬菜。
当然,东北很多老年人和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依然坚持着“囤秋菜”的习惯。在沈阳早市的秋菜临时销售疏导区,随处可见菜农贩卖秋菜的车辆和买秋菜的市民,货拉拉车辆也穿梭其中——“论车买菜”的市民在囤秋菜时,会叫上一辆货拉拉,把逛早市的战果送回家。
亲情羁绊之下的新生活
老刘并不是几十年如一日面朝黑土背朝天的东北农民。仅仅几年之前,他还过着与现在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老刘开过十几年的大货车,早年给东莞老板的一家造纸厂拉过原料,后续还去内蒙古拉过煤炭。老刘与媳妇是一起跑车,俩人虽然每月能挣4万多块,但没日没夜的节奏非常辛苦。
2020年后,疫情管控让老刘的跑车生活面临诸多不便,老刘的儿子顺势提出让老两口在家先休息,老刘就这样过了一段闲适无事的日子。
老刘是一个很重视亲人和家庭的人。老刘媳妇中学时曾拿过新民市五项全能的第一名,并获得了保送沈阳体育学院的机会,但她为留下来与老刘在一起,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时至今日,老刘提到这件事仍满眼都写着对媳妇的亏欠。
老刘最终还是闲不下来,他总想着趁着身体还可以,再多赚钱点,这样一家人抗风险的能力也能更强一些。
2022年底到2023年初,老刘开始在新民种菜。今年,老刘又开始寻找重拾方向盘的机会。一个朋友向老刘介绍了货拉拉,告诉他靠这个平台挣个生活费不是问题。
到了5月17日,老刘终于下定决心买了一台小货车跑货拉拉,最开始三个月时间每天平均可以完成4单,一个月100多单积累下来的收入让老刘颇为满意。
老刘的货车
2016年后,随着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大民屯开始大规模种植大棚蔬菜。有了大棚,大民屯一年四季都有蔬菜运输的需求,所以老刘也不担心秋菜季之后没有订单接。
在货拉拉平台接单的过程中,老刘也逐渐和一些客户熟络起来,这些老客户看中老刘实诚、认真的性格,总是会把订单优先派给他。
老刘的儿子在沈阳经营一家快递驿站。今年开上货拉拉之后,老刘既重新握上了方向盘,还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在家人身边,这让他更加满足。
老刘的经历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不少当地货拉拉司机的情况,就是选择这份职业是为了更好地照顾亲人与家庭。
老骆也是新民本地人,他跑过大货车、开过酸菜厂,前两年接触到了货拉拉,今年开始全职跑,每月收入能稳定在上万元。
虽然跑货拉拉收入不错,但这并不是老骆最关心的地方。老骆的孩子去年上初三,今年上高一,都需要补课,早上6点多就要到学校,晚上9点多才能放学。每天都得开车接送孩子的老骆,希望做一个工作时间灵活的工作,货拉拉最终成为了满足他愿望的选择。
货源与运力相匹配的机遇
“你卖货跟我讲什么价,2毛你给我出了”“山东过去,包车600”“我这50斤标准袋,差一两二两的能叫问题吗”
11月1日上午,老刘的小舅子老田站在自家位于秋实市场的蔬菜摊位旁,手持两台手机或者与人当面交谈,短短几分钟内,他行云流水般地在买菜人、卖菜人、代办等身份之间切换。
大民屯老田
对于老田等很多大民屯人而言,他们所需要耕耘的,不止是黑土地,还有新的时代机遇下的生意场。
大民屯是沈阳市著名蔬菜产业之乡,是农业农村部命名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同时是东北主要蔬菜产销集散地之一。目前,大民屯蔬菜种植规模达8万亩、年产量100万吨,种植品种以土豆、大白菜、大葱(土豆与大白菜、大葱压茬种植)为主。
秋实市场是“北菜南运”和“南菜北运”的东北最大蔬菜产销对接集散地。在秋菜季,秋实市场日交易量能够达到2000吨左右,整个市场按照不同蔬菜品类安排商户摊位。在秋实市场,不仅能看到新民当地的大葱、白菜,也能看到从其他省市运来的茄子、辣椒等蔬菜。
老田做了30多年的蔬菜生意,他对于大民屯蔬菜产业的发展历程充满感慨。最初,大民屯的蔬菜走不出去,现在,南至广东、广西,北至内蒙古、黑龙江,都能常年吃到大民屯的蔬菜。不仅如此,其他省份的精品蔬菜现在也都汇集于秋实市场批发转售。
在这样的机遇下,老田的代办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代办,又称“蔬菜经纪人”,也就是接受客户的委托,采购客户指定的蔬菜,并安排运输。在用车需求旺盛的秋收季,老田现在也并不担心找不到车。
过去,虽然当地也有出租的货车,但基本上都是4米2以上的大车,运输量较小的情况下用车很不划算,而且在用车需求最旺盛的秋菜季,甚至还可能需要托关系找人才能找到车。
如今,老田随时在货拉拉平台下单,随时都能够叫到车,他生意涉及的30%至40%的运输需求都是通过货拉拉解决的,货拉拉成为他300至400公里范围内业务的支柱运力。
不仅是老田,今年更多菜农和商户都开始通过货拉拉下单运输秋菜。货拉拉平台数据显示,当地秋菜季订单量同比去年上涨126%,运输的秋菜吨数同比去年上涨213%(2024年9至10月同比2023年9至10月),订单主要流向辽宁省各市以及河北、山东等地。
图片
精彩推送
- 货拉拉“下乡”记:东北秋菜搭上“互联网快车”直通大市场
- “双十一”的中国物流业:向偏远地区和海外扩容
- 中国宽体客机C929签约首家用户 C919和C909新签130架订单
- 中证协:2023年证券公司助力实体经济直接融资6.39万亿元
- 香港首次派代表团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 超3万人赴会!玉湖冷链成都环球美食嘉年华交易火爆
- “秋招”季如何拿下心仪offer?大健康产业创新选择虚位以待
- (进博故事)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与产业紧密合作共拓全球市场
- 歼-10C飞行表演现场“哇”声一片
- 航展首日 中国商飞签下130架飞机订单
- 航拍江西庐山西海初冬日落 天光湖色交相辉映
- 2024四川国际友城合作与发展大会成都启幕
- 中国—印尼合格评定合作机制正式建立
- “甘肃(不)土特产”系列文创 受年轻人青睐
- “双十一”吉林以旧换新推动“暖经济”升温
- 三部门:前移防控关口,有效减少幼儿和小学生近视发生
- 贵州雷山苗族民众欢度苗年和鼓藏节
- 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建设加速 高家墩大桥启动顶推施工
- 大卫·贝克汉姆:退役11年后,我依然想念球场
- 八闽风物文创产品亮相第七届福建文创市集
- 似羊耳又如蒜瓣 云南龙陵首次记录大花羊耳蒜
- 云冈石窟“音乐窟”因数字化采集封闭一个月
- 农民工遭遇欠薪怎么办?检察官支招
- 中新真探:晚上经常起来尿尿是肾不好吗?
- 东西问丨徐克谦:中国哲学对世界共同面对问题的启发
- 吴静:雕塑大师罗丹为何钟情中国艺术品收藏?
- “海南侨乡第一宅”迎百年庆典 印尼蔡家后裔:我们的根在这里
- 中国M2增速企稳回升 10月末达7.5%
- 中国个人住房贷款增长出现好转
- 中国质量协会:空调行业用户满意度指数创历史新高
- 2024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开幕 上万件全竹产业链产品亮相
- 浙江文化观察:新时代为什么需要胡公文化?
- 第25届广东省体育博览会专设“十五运成果专区”
- “漫画人文乡村”主题漫画成果展在浙江宁波开展
- 著名侨乡厦门集美成功转化人文优势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 2024江西民营企业100强发布 入围门槛为43.17亿元
- 2024年国际南少林传统武术大赛在福建泉州开赛
- 上期所:增强一线监管能力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中新网
- 首届中亚国家室内田径邀请赛在乌鲁木齐开幕
- 香港成立应用科学大学联盟
- 澳门居民11日起可在横琴免费看诊拿药
- 华人武者匈牙利传武:从少林弟子到特警“总教头”
- 中国A股周一上涨 半导体板块持续走强
- 恒荣汇彬:智能AI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 奏响“创新奋进曲” 浙江嘉兴吸纳社科志愿者1400多人-中新网
- 四川森林灭火专业技能比武启幕 210名选手赛场一决高下
- 台商在皮革厂内建生态池 环保二层皮受世界品牌青睐
- 中国电科400余项展品亮相中国航展 全面展示军工电子全产业链
- 杭州两年内组织至少千名建筑师、工程师“下乡”服务
- 记者手记:黄土高原窑洞“普查记”
- 中国与摩洛哥校企合作 共建绿色能源与先进材料联合实验室
- 浙大黑珍米与蜂蜜双丰收 大米每公斤售价40元
- 记者手记:在千年古县岐山当“文物普查员”
- 中国航发携60余型展品亮相中国航展 近半数为首次公开展示
- 万里山河路丨运城有一座神奇的七彩盐湖,是文明摇篮也是网红打卡地
- 青海:政府购买服务让四类特殊群体免费收看有线电视
- “双十一”观察:银发族的消费潜力还有多大?
- 中国首发生态公报:收录浙江洞头“蓝色海湾”整治
- 【乌镇观潮】水乡链接世界,遇见智能向善的数字未来
- 一座码头:千车出海,万粮进港
- 他们不曾飞上蓝天 却常年守护着祖国神圣领空
- 一城文韵满城新丨解码长城“基因” 砖石间为每座城池找到归属
- 解锁新场景新玩法 各地“秋冬档”特色文旅活动掀起消费新热潮
- 广西拓展与东盟出版合作空间 “文学桂军”破圈传播
- 多领域先行指标释放“暖意” 中国经济“枝繁叶茂”向好回升基础继续巩固
- “舌尖经济”成中国企业出海印尼新赛道
- 南京云锦:逐花易色 把灿烂云霞织进烟火人间
- 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43万辆 同比增近五成
- 青海油田天然气日产量保持在1660万立方米以上
- 山西左权:科技赋能 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 广西南宁冬日“秋景”浓 引市民游客露营打卡
- 湖北500余民警同台比拼“十八般武艺”
-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现场 外国嘉宾赞中国环保椅
- 长三角低空繁忙 打“飞的”出行成现实
- 创客汇聚浙江龙泉 基层统战如何凝聚“年轻自由”力量?
- 港大成立香港首间大学社区药房
- 山西公布一处战国至秦墓葬发掘资料 可见秦文化对晋文化影响
- 我国第三家持牌个人征信机构获批
- 广西融安监督下沉一线 护航金桔成“致富果”
- 逾500对人马组合将参加第七届广东省马术联赛总决赛
- 台风“桃芝”将入南海 广东海面大风持续
- 国内首座综合开发型客整所完成桩基承台施工
- “吉林一号”卫星星座新增两颗卫星
- 中俄120余名乒乓球爱好者竞技同江-中新网
- 台商广西南宁打造“香香花园” 解锁“香的秘密”
- 2024“一带一路”交汇点华商经贸交流活动在江苏扬州举行
- 千年古郡广西苍梧拓展茶文旅产业链条 绘就茶乡新图景
- 泰康保险集团捐赠阿尔山·泰康艺术中心正式揭幕运营
- 第七届“浙江戏剧奖·金桂表演奖”颁奖典礼在杭州举行
- 中国货运航天飞机“昊龙”亮相中国航展
- 西部地区最大高铁枢纽站——重庆东站铺轨忙
- 孟庭苇发布新歌《洛泽河》 两岸音乐人携手谱唱乡愁
- 沪深A股上市公司三季度现金分红现新变化:两数据创新高
- 农发行福建省分行营业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共建共促发展”主题党日活动
- 初冬时节航拍江西婺源“三眼桥” 残缺如断桥尽显沧桑美
- 河北承德:第三届城市定向穿越赛开赛
- COP29开幕:中国携手各国续写绿色发展故事
- 2024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在四川青神开幕
- 太逼真!广西面点师匠心制作“面果儿”吸睛
- 赵朴初书法艺术馆在沪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