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区域经济 > 正文

梅州招工AB面:近者不悦 能者未聚

来源:南方日报 时间:2022-03-09 10:48:43

在梅州,长期缺技工也让不少企业管理者头疼。

“刚回梅州的时候有想到招工难,但没想到招技术工更难。”范广红说,为了保障生产,公司在总部的支持下采用人员外派、劳务派遣等形式补技术工人的短板,同步实行“师傅带徒弟”机制,做好本土技术人员的培养。

毋庸置疑,部分企业、工厂的转型,促使企业人才需求变得更大。

早在2015年,梅州便制订出台高素质人才政策调整方案等“1+4”配套文件,对引进高素质人才政策进行了调整优化,专门出台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引进各类人才,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多年来的政策发力,让企业人才短板得到一定补充,但这还远远不够。

对于企业生产来说,“技工荒”问题不解决,必将带来“用工荒”,影响制约企业的正常生产。如何破题?梅州企业给出的答案是进行智能化升级,以及加强与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

“目前拥有员工170多名,其中技术人员20多名。公司在脚轮的研发设计、制造技术工艺等方面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丰顺县泰雅达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冯广强介绍,公司的技术人员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自主培养,二是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

值得关注的是,梅州在破解“技工荒”难题上也有了逐渐清晰的方向:首所高职院校启用。嘉应学院紫琳学院加快建设,将实现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零的突破”,职教发展步伐也逐步加快。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新的探索,逐渐释放红利。

“我们学校长期和梅州本土企业合作,定期输送学生到企业学习实操技能,提前适应岗位需求。”易钜全说,不少学生都在实操后实现了就业。

远者难留

营商不弱VS引商弱

清晨,广梅园内,各企业的工作人员有序上岗,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张仕坚将孩子送到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广梅园小学后,步行回到公司上班。作为新梅州人,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我是从河源那边跟企业一起过来的,当初也有考虑离开这里另谋出路。”

让张仕坚动了离开梅州的心,源于孩子的教育。“自己苦一点没有问题,但孩子教育不能差。”张仕坚说,正当自己犹豫的时候,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广梅园小学正式开学,引进华师附小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解决了孩子教育难题。

企业管理不断优化,周边配套越来越完善,让张仕坚淡化了离梅的想法。去年初,他在梅城购买新房,正式定居梅州,“园区开通了到梅城、兴宁、五华、丰顺等地的免费通勤车以及夜间公交,来回很方便。梅州的生活、就业环境还是值得点赞的。”

经济活力越强,办事越方便,营商环境越好,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品质越高,这个地区就会更加吸引人。

显然,梅州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

根据梅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梅州全市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240139人相比,十年间共减少366900人,下降8.65%。其中,全市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1035174人,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272830人,流动人口为762344人。流动人口中,外省流入人口为88806人,省内流动人口为673538人。

本地人不愿意留,是梅州招工难的原因之一。外来人员不愿来,也直接影响梅州的招工用工。

“过去,我们也尝试带企业到江西、福建等周边地区招聘,但效果甚微。”梅州市就业和人才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直言,随着各地区的工业发展,梅州周边城市的就业机会更多,就业人员更加愿意待在本地就业。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完善就业的基础性工作。2021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显示,梅州营商环境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继续保持前列水平。

“我们园区不断优化环境,特别是营商环境,让企业进得来,让务工人员留得住。”巫远强介绍,园区还主动联系省内其他地区的职业技术学院,为企业招聘提供平台。

营商环境不差,怎么还会出现“近者不悦,远者难留”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由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长期落后造成的,是梅州吸引力不够、梅州招商引商不够造成的。

从数据看,2021年梅州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271亿元,仅为全省的0.73%,与河源、韶关、清远等同类地区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

从细分析,不难发现梅州先进制造业发展滞后,传统资源型、加工型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80%。

“产业不集聚,大的企业不愿来,先进制造业发展滞后也严重削弱梅州招工的吸引力。”业内人士分析,要想留住人,梅州还需要做大经济发展的蛋糕,实现营商赢商。

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落实责任,重在用结果说话。

一方面,梅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始终坚持工业强市,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奋力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梅州把发展重点聚焦到实体经济上,把力量聚焦到“打粮食”项目上,坚持税收导向、就业导向抓招商引资,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力争通过五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水平提档进位。

“把经济蛋糕做大,才会有更多人愿意来梅州,愿意留在梅州发展,才能提供多种层次和不同形式的优质招聘平台,以满足不同企业的个性化招工需求。”范广红的话,也代表着众多梅州企业管理者的心声。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梁晓桦、张仕坚为化名)

■对话

华农经管学院执行院长、广东省高校新型智库乡村振兴与贫困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罗明忠:

全面提升承载力吸引力

凝聚力竞争力

2022年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的一年,梅州将奋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苏区要振兴,经济要发展,人才要保障。当前梅州企业需要大量的各类人才。但本地群众由于不了解当地企业状况或者观念意识等原因而选择了外出谋生,企业也没有更有效载体吸引更多的人员就近上岗。因此,一直以来,梅州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留人难矛盾突出,一些技术工人缺口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梅州的经济发展。对此,南方日报记者邀请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执行院长、广东省高校新型智库乡村振兴与贫困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罗明忠跳出梅州看梅州,为梅州发展解疑答惑。

南方日报:结合全省以及梅州周边城市发展,您认为梅州企业招工难主要原因有哪些?具体表现为?

罗明忠:梅州的人文底蕴深厚,山绿水美人好,也是劳动力输出大市,是广东省少数常住人口远小于户籍人口的市。在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同时,梅州自身也面临企业招工难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文历史因素的双重制约。一方面,总体而言,梅州的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第一产业在梅州还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梅州属于“一核一带一区”中的北部生态区,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劳动者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外出就业被相当部分梅州本地劳动力作为首选。

南方日报:您对梅州打破“企业招工难、工人就业难”的矛盾冲突,有哪些建议?

罗明忠:一是不断推进梅州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本土优势产业,提升承载力,创造更多更加体面的就业岗位,以更多更优质的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加入。二是加大梅州就业环境的宣传,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提升梅州魅力,让更多劳动者为梅州所吸引,凝聚发展新力量。三是加大对本地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育,不断提升本地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四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让更多的本地劳动力能够就近就地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相互促进。

南方日报:您认为梅州要怎样做好聚才、引才、育才、选才,释放人才“虹吸效应”,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罗明忠:一要坚持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吸引人才,为人才提供发挥才干的机会和平台,即事业吸人,机会聚人,让人才在梅州“有盼头”;二要弘扬梅州客家优良文化,给人才以应有的尊重,让人才在梅州干事创业身心愉悦,让人才在梅州“有奔头”。三要识才善用,用得其所,破除“小圈子”习俗,倡导包容、开放的理念,海纳百川,让人才在梅州“有想头”。四要大力宣传优秀典型,用身边的事例,凝聚更多的人才,让人才在梅州“有学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推送

公司

1月18日早盘,东鹏饮料高开高走。截至发稿已封死涨停,报172 15元。消息面,东鹏饮料于1月17日晚间发布业绩报告,2021年归母净利润预计11 5

详细>>

去年春节前年终奖拿了30多万,今年一分钱都没有了。在一家20强房企已经工作7年的地产人陈雯雯说道,而她所在的一线区域已是该房企业绩最好

详细>>

在连续多次发布风险警示函之后,大妖股九安医疗终于熄火了。1月18日,九安医疗高开低走,最高涨至88 88元,午后该股触及跌停,截至发稿,报

详细>>

2022年,上海重大建设项目初步计划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以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扩大有效投资的支撑和牵引作用。1月18日,上海发布《2022年

详细>>

1月18日,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司长袁达在发布会上表示,保企业就是保就业、保民生。2021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问

详细>>

1月18日,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局长李云卿在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确保能源供应,是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受国内外多种因素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