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剧靠什么留住“新”青年
编者按
如何做好对青年的思想引领,是一篇大文章。其中,如何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出发,打造和供给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正能量好产品,在耳濡目染中实现对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认同,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即日起,本报推出《打造思想引领好产品》专栏,报道以高校团组织为主的各级团组织在产品打造方面的探索与收获。
——————————
3年前,张啸文是在台上讲故事的人。3年后,他成了重塑故事的“裁缝”之一。
“新版剧本改动幅度较大,从内容到篇幅都作了调整。”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21级本科生张啸文和学校学生艺术团话剧团团长袁铭沁一起,熬夜给旧剧本来了个精致“变身”,“我们今年的目标是不给观众低头看手机的机会”。
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以其前身陕北公学的历史故事为中心,创作编排了原创大型话剧《陕北公学》。同年6月,该话剧完成首演。如今,《陕北公学》话剧已成为每年新生固定的“开学第一课”。
“每次演出的票都靠抢,因为除了本校观众外,还有其他学校的同学慕名而来。”说到这儿,袁铭沁拿起手机向记者展示,在100多人的团队微信群里,有不少已经毕业但仍不舍得退群的老团员,“这些学长学姐时不时也会回到学校观看演出”。
3年来,这部以“老”校史为创作主线的话剧,不仅能吸引青年还能留住青年,背后究竟靠什么?
在自己身上找到一个“锚点”
2022年,还是法学院大一新生的岳丽锱和室友一起观看了《陕北公学》。
“话剧开场就带给我极大的震撼,整部剧从舞美设计到学生表演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岳丽锱说,自己感动于剧中的人物经历,当即就扫码报名《陕北公学》新一轮的演员招募活动。
“很快我就收到了回复,邀请我扮演新中国第一位女播音员丁一岚。”岳丽锱回忆。
但话剧表演讲求专业与技巧,仅凭一腔热情,很难将角色刻画到位。“丁一岚作为剧中群像人物之一,没有过多的台词来辅助,人物的成长脉络也不够清晰。”岳丽锱直言,揣摩角色特征的过程并不容易。
“当时,团长和导演让我先结合自身对人物做一个粗浅的建构。”从描述自己的外貌特征,到捕捉说话的声线特点、走路的细微习惯,再到日常喜欢或痛恨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猛然发觉自己与角色的相通之处,比如说都是组织里的文艺骨干,然后从这点延展开来,去塑造一个你想象当中的丁一岚。”
岳丽锱觉得,就像是在自己身上找到了一个“锚点”,“从相似的特征出发,先将自己与角色连接起来,然后慢慢和人物贴近,直至融为一体”。
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岳丽锱与陕北公学所处的时代产生了共鸣。“过去课堂上一笔带过的人物历史,如今具象化地呈现出来,我透过丁一岚看到了无数前辈的身影,他们是那样的勇敢与赤诚。”
岳丽锱还记得,在一次即兴训练过程中,话剧团有成员建议她给“丁一岚”加上一段畏冷而想要回家的戏份,“我当时拒绝了,并且告诉他们,我所认识的丁一岚不会这样做,她绝不会萌生退缩的念头”。
摆脱程式化,不做“样板戏”
如果说,岳丽锱与角色之间是一场美丽的邂逅,那么,对于袁铭沁而言,他与“杨白冰”之间更像是一段命中注定的缘分。
大二时,经济学院本科生袁铭沁接到了第一个角色——学生时期的杨白冰。“正好是那一年,在出演这一角色之前,我去杨白冰的故居参观过。”袁铭沁拍着腿,略显激动地说:“更有缘的是,我妈妈小时候上学的地方,就是杨家祖宅。”
“同处一地、说同一种方言,这让我对杨白冰这一角色有了更精准的把握。”袁铭沁的手机中,还保存着一份他两年前撰写的人物小传。
“我的听觉是敏锐的,我喜欢虫鸣声。”
“我比较高,走路习惯脚跟先着地;我喜欢听《太阳出来喜洋洋》,也听过川剧和江号子。”
“我想要让那些自己能够影响的人们,都拥有一种信仰,跟随着一个目标前进,不可松散和疲软。”
袁铭沁勾勒出了一位鲜活而又生动的“杨大哥”。“这些年,我经常会觉得自己离杨白冰很近,他的精神能给予我积极反馈,让我在一次次排演过程中,建立起对表演乃至学习和生活的自信。”
入戏容易“出戏”难。“舞台之外,演员需要不断走戏‘滚’戏,尤其到了后期,许多表演动作都是下意识的假反应。”在岳丽锱看来,这也是团内演员都必须直面的问题。
为了克服重复训练带来的麻木感,演出陕北公学时期学生的精气神,话剧团为演员们增加了体能训练课程。“比军训的强度还大。”袁铭沁感慨。
尽管累,但效果显而易见。“排练过程中,成员们会相互鼓励,学着做彼此的支撑,团队凝聚力变得非常强。”袁铭沁说。
岳丽锱的台词不多,但她偶尔也会来几句“临场发挥”,帮对手换换口味,增加对戏时的趣味性。“主要是保持一种新鲜感,把戏和人物演活,避免陷入‘样板戏’的套路里。”
“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
这些年,校话剧团成员换了一届又一届,但他们之间仍保留着在剧组时的小习惯。“有时候在校园里碰见,我们还会相互叫对方剧中的名字。”岳丽锱说。
“因为长期集中排演,我们对这些人物、这部剧乃至这段历史,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有时候,岳丽锱觉得自己的情绪似乎已经被排练稀释,“但事实上,当你一站到舞台上,依旧会被打动”。
张啸文在剧中饰演老年成仿吾,关于陕北公学的故事正是由他“娓娓道来”。“同学们,我的孩子们,我依旧想念你们……”这是最后一幕中,成仿吾面对学生的动情呼唤,“每次演到这里,我都会控制不住地落泪,我能共情成老校长,他所怀念与骄傲的不是一生的功绩,而是战争年代自己培养出的一批批有志青年。”
很难想象,哭泣破音、抬手拂泪等演出“事故”会发生在每一次演出中,“有几次,甚至有演员已经没办法正常说出台词,但我们能够理解,因为这就是大家的真情流露。”岳丽锱坦言。
如今,这部话剧的影响仍在扩散。
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副书记张煦昀介绍,《陕北公学》自首演以来,已历经4轮12场演出,覆盖观众1.2万人次。“目前我们正在筹备第五轮演出,计划与北京人艺合作,将精品话剧带出校园,搬上更广阔的舞台。”
“曾经有校外的同学观看后给我留言,说这部校史话剧比自己想象中的更有意思、更富感染力。”就像上了一堂两个小时的沉浸式思政课,汗水、泪水在舞台上下交织着。“观众很难不沉浸其中。”岳丽锱说。
袁铭沁说:“如果有同学表示自己排斥说教式思政课,那我会告诉他,请他来看看我们的话剧。”在他看来,话剧有一种天然的优势,能够通过表演,拉近观众与宏大历史之间的距离,使其与人物情感产生链接。
谈及思政课的内核时,岳丽锱思考了片刻后说:“应该是一种思想信念,就像我们话剧想传递给观众的一条‘线索’,一群有着共同目标的青年,他们齐聚一处,一起成长然后又散向各地。”
“当你体悟出了这种思想信念,哪怕未来离开校园后,你不再主动想起,它依旧会在心底暗暗产生情感共鸣,指引你更好地生活。”张啸文说。
实习生 卞良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精彩推送
- “老”话剧靠什么留住“新”青年
- 【这个城市有点潮】福建武夷山:一叶“大红袍” 茗香漫青山
- 中新真探:糖尿病都是吃糖太多导致的吗?
- 李子柒回归传播非遗,“抖音精选”上线专题页展现更多精品内容
- “草原村排”火了
- 中国U19男足主教练:通过“熊猫杯”比赛来考察球员状态
- 香港消防处携手内地驻港电信网络运营商 共促智慧消防建设
- “一带一路海外工程科普营”走进秘鲁:科技人文交流拉近心灵距离
- 货拉拉“下乡”记:东北秋菜搭上“互联网快车”直通大市场
- “双十一”的中国物流业:向偏远地区和海外扩容
- 中国宽体客机C929签约首家用户 C919和C909新签130架订单
- 中证协:2023年证券公司助力实体经济直接融资6.39万亿元
- 香港首次派代表团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 超3万人赴会!玉湖冷链成都环球美食嘉年华交易火爆
- “秋招”季如何拿下心仪offer?大健康产业创新选择虚位以待
- (进博故事)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与产业紧密合作共拓全球市场
- 歼-10C飞行表演现场“哇”声一片
- 航展首日 中国商飞签下130架飞机订单
- 航拍江西庐山西海初冬日落 天光湖色交相辉映
- 2024四川国际友城合作与发展大会成都启幕
- 中国—印尼合格评定合作机制正式建立
- “甘肃(不)土特产”系列文创 受年轻人青睐
- “双十一”吉林以旧换新推动“暖经济”升温
- 三部门:前移防控关口,有效减少幼儿和小学生近视发生
- 贵州雷山苗族民众欢度苗年和鼓藏节
- 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建设加速 高家墩大桥启动顶推施工
- 大卫·贝克汉姆:退役11年后,我依然想念球场
- 八闽风物文创产品亮相第七届福建文创市集
- 似羊耳又如蒜瓣 云南龙陵首次记录大花羊耳蒜
- 云冈石窟“音乐窟”因数字化采集封闭一个月
- 农民工遭遇欠薪怎么办?检察官支招
- 中新真探:晚上经常起来尿尿是肾不好吗?
- 东西问丨徐克谦:中国哲学对世界共同面对问题的启发
- 吴静:雕塑大师罗丹为何钟情中国艺术品收藏?
- “海南侨乡第一宅”迎百年庆典 印尼蔡家后裔:我们的根在这里
- 中国M2增速企稳回升 10月末达7.5%
- 中国个人住房贷款增长出现好转
- 中国质量协会:空调行业用户满意度指数创历史新高
- 2024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开幕 上万件全竹产业链产品亮相
- 浙江文化观察:新时代为什么需要胡公文化?
- 第25届广东省体育博览会专设“十五运成果专区”
- “漫画人文乡村”主题漫画成果展在浙江宁波开展
- 著名侨乡厦门集美成功转化人文优势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 2024江西民营企业100强发布 入围门槛为43.17亿元
- 2024年国际南少林传统武术大赛在福建泉州开赛
- 上期所:增强一线监管能力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中新网
- 首届中亚国家室内田径邀请赛在乌鲁木齐开幕
- 香港成立应用科学大学联盟
- 澳门居民11日起可在横琴免费看诊拿药
- 华人武者匈牙利传武:从少林弟子到特警“总教头”
- 中国A股周一上涨 半导体板块持续走强
- 恒荣汇彬:智能AI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 奏响“创新奋进曲” 浙江嘉兴吸纳社科志愿者1400多人-中新网
- 四川森林灭火专业技能比武启幕 210名选手赛场一决高下
- 台商在皮革厂内建生态池 环保二层皮受世界品牌青睐
- 中国电科400余项展品亮相中国航展 全面展示军工电子全产业链
- 杭州两年内组织至少千名建筑师、工程师“下乡”服务
- 记者手记:黄土高原窑洞“普查记”
- 中国与摩洛哥校企合作 共建绿色能源与先进材料联合实验室
- 浙大黑珍米与蜂蜜双丰收 大米每公斤售价40元
- 记者手记:在千年古县岐山当“文物普查员”
- 中国航发携60余型展品亮相中国航展 近半数为首次公开展示
- 万里山河路丨运城有一座神奇的七彩盐湖,是文明摇篮也是网红打卡地
- 青海:政府购买服务让四类特殊群体免费收看有线电视
- “双十一”观察:银发族的消费潜力还有多大?
- 中国首发生态公报:收录浙江洞头“蓝色海湾”整治
- 【乌镇观潮】水乡链接世界,遇见智能向善的数字未来
- 一座码头:千车出海,万粮进港
- 他们不曾飞上蓝天 却常年守护着祖国神圣领空
- 一城文韵满城新丨解码长城“基因” 砖石间为每座城池找到归属
- 解锁新场景新玩法 各地“秋冬档”特色文旅活动掀起消费新热潮
- 广西拓展与东盟出版合作空间 “文学桂军”破圈传播
- 多领域先行指标释放“暖意” 中国经济“枝繁叶茂”向好回升基础继续巩固
- “舌尖经济”成中国企业出海印尼新赛道
- 南京云锦:逐花易色 把灿烂云霞织进烟火人间
- 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43万辆 同比增近五成
- 青海油田天然气日产量保持在1660万立方米以上
- 山西左权:科技赋能 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 广西南宁冬日“秋景”浓 引市民游客露营打卡
- 湖北500余民警同台比拼“十八般武艺”
-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现场 外国嘉宾赞中国环保椅
- 长三角低空繁忙 打“飞的”出行成现实
- 创客汇聚浙江龙泉 基层统战如何凝聚“年轻自由”力量?
- 港大成立香港首间大学社区药房
- 山西公布一处战国至秦墓葬发掘资料 可见秦文化对晋文化影响
- 我国第三家持牌个人征信机构获批
- 广西融安监督下沉一线 护航金桔成“致富果”
- 逾500对人马组合将参加第七届广东省马术联赛总决赛
- 台风“桃芝”将入南海 广东海面大风持续
- 国内首座综合开发型客整所完成桩基承台施工
- “吉林一号”卫星星座新增两颗卫星
- 中俄120余名乒乓球爱好者竞技同江-中新网
- 台商广西南宁打造“香香花园” 解锁“香的秘密”
- 2024“一带一路”交汇点华商经贸交流活动在江苏扬州举行
- 千年古郡广西苍梧拓展茶文旅产业链条 绘就茶乡新图景
- 泰康保险集团捐赠阿尔山·泰康艺术中心正式揭幕运营
- 第七届“浙江戏剧奖·金桂表演奖”颁奖典礼在杭州举行
- 中国货运航天飞机“昊龙”亮相中国航展
- 西部地区最大高铁枢纽站——重庆东站铺轨忙
- 孟庭苇发布新歌《洛泽河》 两岸音乐人携手谱唱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