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块田看丰收底气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稳步向前。近日,本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先进农机应用、高素质农民培育、乡村道路建设等,探访各地新探索新实践,触摸田畴沃野的发展脉动。
粮食安全的根基在耕地,耕地是人类永久的饭碗。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耕地质量总体进入持续改善、稳中有升阶段,盐碱地治理和综合利用协同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取得显著效益,一系列“藏粮于地”政策举措落实落细,生产向绿、效益向优,为保障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智慧良田,数据成了新农资
金秋时节,希望田野铺展斑斓画卷。走进河南兰考,黄澄澄的玉米颗粒饱满,一串串花生从土里拔出来沉甸甸……一派丰收场景。
新技术聚集到高标准农田。前不久,仪封镇红薯种植大户张聚群开着农用车来到地头,掏出手机,点开“农田易管家”小程序,田里的喷灌系统开始作业,汩汩细流滋润田块。“以前浇水费事,老得在井边守着。如今,远程控制,智能监测,省力又省水。”张聚群说。
在红庙镇高标准农田里,七八辆大型收割机在玉米地尽情驰骋,颗粒归仓。“大农机、大数据、物联网都成了种地好帮手,今年村里玉米亩产预计1300斤。”红庙镇青龙岗村党支部书记林志强介绍,引进“5G+智慧农业”系统,土壤墒情、病虫害等精准监测,良田配良技,粮食丰收有了双重保障。
打造智慧农田,数据成了新农资。田间的数据源源不断汇集到“5G+高标准农田”指挥调度平台。兰考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玉博介绍,AI大模型为农户推送科学的水肥施用建议;根据墒情变动,远程操控无人机、平移喷灌等设备,及时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一系列应用场景落地。“购买农资、预约农机、学习农业技术,都能在手机里完成。种地不仅要抬头看天,还要低头看屏。”张聚群说。
近年来,兰考县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落实,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应用。2023年,全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1.84万亩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今年新谋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8.9万亩。高标准农田成为全县粮食产量连续13年稳定在10亿斤以上的有力支撑。
“作为全国首批整县级推进高标准农田试点县,县里按照‘投融建运管’一体谋划,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积极发展‘5G+智慧农业’,让高标准农田更智慧。”孙玉博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超过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700多万处,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综合利用,盐碱地变成米粮川
秋风起,高粱红。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辛店街道哨头村,又迎来了丰收。很难想象,眼前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曾是白花花的盐碱地。
“小时候,地上铺了一层盐霜,‘种一葫芦收半瓢’。”哨头村种粮大户李秀涛感慨,“如今盐碱地成了丰收田,今年高粱亩产预计能破千斤。”
向盐碱地要食物,先要改造土地。“在这块田的地下,有一张精密的‘排盐管网’。两层暗管铺设在土层里,上边的洗盐和下边的控盐,能尽量把更多的盐分排出田块。”辛店街道农业办负责人张光梅介绍。如今,当地已经形成了暗管排盐、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多种改良土壤、提升地力的方式。
耕地提质量,还要以种适地。“高粱抗旱、耐涝、耐盐碱,村里推广‘汗青1号’,建成近400亩高粱种植基地。”哨头村党支部书记李帅介绍,村里和企业签了订单,种下去就知道能卖出去,每亩能增收500元左右。目前,哨头村全村流转改良后的盐碱地1200亩,村集体收入增加5万多元。
风吹稻花香,东营区文汇街道兰赵村,水稻进入收获期。“去年采取机械化深耕技法,耐盐碱水稻每亩产量达到1000多斤。今年从土地翻整、育秧播种、插秧收割再到烘干存储等环节都能实现机械化作业,又是一个丰收年。”兰赵村党支部书记周海彬说。
耐盐碱生态稻米成了金字招牌。今年,文汇街道全力擦亮“赤云粮仓”生态大米这一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名片,地域相连、产业相近的兰赵村、王营村、韩家村、张盖村整合资源,推广富硒水稻种植技术,种植面积由320亩扩至1500亩,种植户数由19户增至84户,预计稻谷产量比以往增产一成以上。
综合利用,让越来越多的盐碱地变成米粮川。东营市编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方案》,确定实施40个片区、75个项目的盐碱地综合利用。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水稻种植、设施渔业、海洋盐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市里的盐碱耕地占比由上世纪80年代的80%降至60%。2023年,全市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长’。”东营市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科负责人李岩介绍。预计到2025年,东营市将完成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6.39万亩,盐碱耕地提质改造后预计亩均粮食增产300斤。
盐碱地是“潜在粮仓”。从增产潜力来看,我国约1亿亩盐碱化耕地基本属于中低产田,在已有水资源保障条件下提质改造,按亩均增产100公斤核算,1亿亩盐碱化耕地年均可增产100亿公斤。农业农村部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动实现盐碱地综合高效利用,发展优质粮棉油、特色瓜果蔬等产业,构建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土地全域整治,小田变大田,大田变良田
日前,自然资源部发布第二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典型案例,江苏省建湖县高作镇试点入选。
秋高气爽,高作镇万亩稻田种植基地里,稻浪连绵起伏。
“嗡嗡嗡……”植保无人机来回穿梭,水雾均匀洒向稻田。“水稻全部进入灌浆期,5台无人机同时作业,两天就能完成3800亩叶面喷肥。”种粮大户孙井华说,经过土地整理,田块连片,适合无人机作业,服务费平均下来每亩只要四五块钱。
过去,高作镇因村庄布局分散、地块零碎,土地利用率较低。合兴村党总支书记杨定高介绍,“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小田变大田,大田变良田。”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为富民强村的重要抓手。”高作镇党委书记智中华介绍,镇里科学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方案,开展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等,新增耕地6746亩,农田集中连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一子落,满盘活。智中华介绍,每个村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镇上与省农垦集团等合作,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种植,全力打造粮食全产业链,做大做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建湖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孙育军介绍,县里继续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全力实现耕地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发展与乡村风貌重塑协同发展,让良田增产、产业增效、生态增绿、农民增收。
“实践证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已经成为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激活乡村产业用地要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等的重要平台。”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副司长李建中说,2019年以来,自然资源部在全国部署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25个省份实施试点1500多个,投入资金6700多亿元,完成整治总规模720多万亩,实现新增耕地66万亩,建设用地减少16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1日 18 版)
精彩推送
- 从一块田看丰收底气
- 情系桑榆添福祉 交通银行全力打造长者友好型银行
- 加力落实增量政策 多措并举“拼经济”
- 贵州从江香禾糯迎丰收
- 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北京之夜”在京举行
- 2024北京大视听文艺精品项目发布
- 万人说新疆|石油自己往外冒?探秘新疆“富得流油”的地方
- 健康中国|久咳不止?当心咳嗽变异性哮喘!
- 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惠及高原群众
- 机票跌破1折 节后“低价游”受欢迎
- 西安市“我们的节日·重阳节”主题示范活动举办
- 多地密集“上新”房地产利好政策 国庆假期这些地方楼市“升温”
- 多国驻华使节青海湖畔体验“自然小课堂”
- 人贩子的名字,她从5岁记到30多岁
- 业内专家贡献“锦囊妙计” 纵论车路云一体化发展
- 上海街艺表演十年:“艺人自治”“追求品质”“全面开花”
- 中法环境月开幕 演员赵露思以推广大使身份亮相
- 重庆举行专家创新大讲堂 以数字人才赋能产业发展
- 业内专家贡献“锦囊妙计” 纵论车路云一体化发展
- 上海街艺表演十年:“艺人自治”“追求品质”“全面开花”
- 中新健康丨樟树“药交会”将发布《2024年中医药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探寻广西桂林回族乡潜经村“民族团结”的幸福密码
- 购书捡瓷赏非遗 去长沙橘子洲赴一场书香雅集
- 欢庆丰收 广西龙胜瓢里镇举办第十届“鱼宴节”
- 在渝外籍人士赏川剧表演 称赞川渝协同立法护非遗传承
- 2024“一带一路”国际帆船赛(中国北海站)开赛
- 重庆酉阳:叠石花谷秋景如画
- 微众银行与开立医疗达成合作,“链”动大健康,“融”通中小微
- 揭开哀牢山的“神秘面纱”
- 数据背后彰显“硬核”实力 中国造船业前三季度成绩单呈现新亮点
- 山东推动产业追“智”逐“绿” 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 看,又是一年好“丰”景
- “小土豆”长成“大产业” 山西朔州平鲁万亩马铃薯迎丰收
- 厦门国际秋季茶博会启幕 展会规模再创新高
- 外籍人士身临其境赏川剧 赞川渝协同立法护传承
- 上海警方“超长待机”圈层防护2024年上海网球大师赛
- 百家媒体聚焦佳木斯摄影采访活动开幕
- 国内多机构联合研究揭示孕期生化、母子代谢遗传密码
- 上海国际消费电子展(Tech G)开幕 “AI+应用”绽放光彩
- 探访“五彩锦簇——中华服饰文化展”:民族交融史书藏于华服
- “六边形”立体交通枢纽综合体——苏州南站建设“加”速度
- 第三届岳麓书会长沙开幕 百场活动点亮爱阅之城
- 全国首批自南非进口牛油果从上海洋山口岸入境
- 甘肃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
- “禁区”变景区 揭秘现实版“云南虫谷”哀牢山
- 秋冬交际,中医如何防“秋燥”?糖尿病患者如何养生保健?丨时令节气与健康
- 不要忽视青少年抑郁症,识别早期征兆很重要|世界精神卫生日
- 2025春夏上海时装周拉开序幕
- 国庆假期,这座城市影院何以人气满满?
- “奔县游”“微度假”“疗愈游”……国庆假期“慢充式”旅游受青睐
- 【图解】多地加力支持汽车以旧换新
- “空天地人”一体 擦亮“眼睛”护秦岭
- 文化中国行丨赏茶、观景、游古建……武夷山真的太全面了!
- 国庆假期旅游市场有多火爆?一组数据带你了解
- 在希望的田野上丨新型农机已上线 助力秋收好“丰”景
- 文化中国行丨“数字”马王堆、闯关“探长安”……这个国庆掀起文博热
- 精神疾病和神经疾病是一回事吗?
- 东湖评论:“孝亲敬老”映晚晴,共绘桑榆美景长
- 走进民企看发展|“极致主义者”傅利泉:我始终在创业路上
- “荆楚粮仓”丰收忙
- 男子自驾游后腰突然动不了了?小心这个病
- 多国驻华使节参访博物馆 以“小窗口”了解“大美”青海
- 江西吉安:田园黄绿相接 “丰”景如画
- “天山南北唱新歌”新疆新星市:焕新竞速的黄金赛道
- 新职业青年塑造不一样的乡村
- 国庆长假山西文旅火出圈 “宠客”更为客回头
- 兼具生活照料和医学护理技能 健康照护师让养老更有保障
- 首届“梅雨潭杯”华语青少年生态文学征文比赛落幕
- 北海公园花海古建共绘京城秋色
- “真金白银+优惠叠加”,惠!“两新”消费掀热潮
- 国庆假期广州边检总站口岸出入境超30.7万人次
- 国庆假期中国邮政快递业揽投快递包裹近63亿件
- 开门升温 业内看好10月房地产销售数据
- 山东聊城持续深挖葫芦IP 擦亮葫芦文化名片
- 国庆节假期长三角民众花式出游 “放飞”半径扩大
- 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电工程外送电量突破3000亿千瓦时大关
- 北京城市图书馆获国际图联2024年度公共图书馆奖
- 国庆假期铁路公安坚守16万公里铁道线守护“流动中国”
- 十余位越地风流人物登场 越剧史诗剧《胆剑千秋》首演
- 国庆假期73.3万人次从上海各口岸出入境
- 2024年电影国庆档上海占据城市票房榜榜首
- “香港金融科技周2024”于10月底揭幕
- 吉林通化:大厨煲各式人参鸡汤引人垂涎
- 北京老舍纪念馆“柿柿如意”吸引游客
- 绚丽极光点亮“神州北极”漠河
- 湖南靖州:登顶飞山 邂逅绝美日出
- 山西昔阳:农文旅融合火出圈 国庆假期迎40万游客打卡
- 香港苏富比展宋仁宗与宋高宗临王羲之《兰亭序》卷
- 河北廊坊:推出购房分段定额补贴政策,买新房最高补贴1.5万元
- 国庆楼市“卖爆了”,北上广深新房成交量同比成倍增长
- 金秋丰收图:河北沧县20万亩金丝小枣迎丰收
- 中国企业出海新阶段:“只有做了品牌,才能留住用户”
- 《九龙城寨之围城》电影展启动礼在香港举行
- 深港两地人民的“大水缸”
- 欧瑞博携手南方科技大学打造智能新能源住宅技术联合实验室
- 国庆节假期宁夏A级景区接待游客408.11万人次
- 香港兴起“大熊猫经济” 有商场加装大熊猫装置后人流增12%
- 中新健康丨假期后出现感冒等不适怎么办?专家解答
- 广西内河港口首次迎来中欧班列 开辟进口钾肥新物流通道
- 专家破解高血压认识误区 教民众科学自测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