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环保 > 正文

一个老树根的故事

来源: 时间:2023-08-11 09:21:01

走进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科技展览室,会被一个树根所震撼。

抬眼望去,树根足有两米多高,主干上部枯黑、下部略白,表皮颜色深浅不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仔细观察,主根是由3段树根组成的,不同的颜色连接着不同的树干,形态各异的侧根交错其上,褐色的须根上还留有泥土的痕迹。

这棵树曾生长在山西北部,伴着日出日落抽枝展叶,是“三北”工程的一分子,见证了雁北大地40年来的变迁。

如今,仅剩的树根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用根条娓娓道来一段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历经40多年探索和创新的故事。

杨树林局的杨树退化林修复改造,要从这个树根说起。

以杨改杨:从小叶杨到丰产林

站在杨树林局金沙滩林场的瞭望塔上,眼前是一片深绿、浅绿的林带交织出的绿色海洋,它们连成一片、层次分明。

“浅绿色是退化的小老树,深绿色是采伐后更新的松树。”杨树林局副局长袁文华介绍说,“那个树根就是1982年在林场种下的群众杨。”

金沙滩林场地处山西省朔州市,传说中宋辽鏖战的金沙滩便在此地。这是山西北部最早的人工林,也是“三北”防护林体系中退化林分修复改造的示范工程区。

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还是不毛之地,全部为风积沙形成的沙梁、沙滩。当时的全国林业发展也刚起步,树种单一,缺乏育苗技术。治沙只能依靠乡土树种小叶杨。在这种条件下,金沙滩形成了第一代小叶杨人工防护林。

天然林会自然交替更迭,而小叶杨人工林因环境恶劣、树种单一,生理成熟后开始退化。杨树林局科技服务中心主任姚建忠说:“人工栽种的小叶杨,会因种植区域光、温、水的综合影响,出现生长不良、树势衰退等现象,就变成了人们口中的‘小老树’。”

20世纪70年代开始,作为“三北”防护林重要组成部分的晋北地区,开始面临杨树退化问题。

1980年,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应运而生。作为全国林业单位中唯一以树种命名的国有林局,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杨树。

为解决退化问题,林局探索规模化“以杨改杨”,把小叶杨更换为生长速度较快的群众杨、小黑杨和合作杨,在全国树立了杨树用材林基地建设样板。“以杨改杨”在完成林带更新换代的同时,也解决了当时社会大量需求木材的问题。

“当时的丰产林种植讲究‘三大一深’,即大苗、大坑、大株行距和深栽1米。”姚建忠边说边指向树根底部,可以清晰地看到根系的分布情况,“粗壮的主根主要起力学支撑作用,水平方向的须根系和根尖是吸收土壤水分和营养的。近年来,我们提倡浅栽,根据根系的分层生长现象,认为60厘米左右才是适宜的栽植深度。灌溉方式也由大水漫灌变成了穴灌和滴灌。”

与此同时,为提升森林功能、改善林分质量,引进樟子松、侧柏等针叶树种,提出混交造林,针阔灌多品种造林,块状、带状皆伐造林,冠下针叶树造林等多种模式,初步形成了小老树退化林分修复改造的现状。

小叶杨和小老树实现了山西北部从无树到有树,而第二阶段的杨树丰产林更新则完成了兼顾森林功能的品种进化。

萌芽更新:老树新芽速生丰产

“仔细看,这棵树根中间部分有两部分根系,是经过一次砍伐后,重新萌发的两个主干。”杨树林局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李丕全说。

1990年,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对木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丰产林进入轮伐期,杨树林局开始进行经营采伐。

时代赋予了人工林新的使命,既要防沙治沙,又要产生经济效益。为了平衡这两点,杨树林局开始对群众杨丰产林更新技术的研究。

人们发现,树虽然被砍掉了,但是根依旧富有生命力,新的萌条大量从树桩上萌发出来。通过这一发现,杨树林局开始尝试采用萌芽更新技术更新换代,即在林木采伐后采取萌芽更新复壮。

复壮如何操作?“就是在树桩两侧以劈马耳朵的方式,促进萌条生长。为什么要劈?是因为伐树时油锯高速转动的链条产生的高温烧死了伐口的组织,把坏死的组织去掉,才能刺激树桩形成愈伤组织,进而分化形成新的萌条。”李丕全说,为了保证成活率,大部分树桩都保留下两个芽子,以此形成第二代丰产林。

“这在当时是一项值得肯定的技术,既利用了原有的根系,又不会造成水土流失。”杨树林局科技科科长祁春芳说。

雁北地区满是风沙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但杨树林局的探索却未止步,开始尝试通过多种模式、多种技术进行退化林分修复改造。林局把杨树退化林以带(块)状皆伐、冠下造林更新成油松和樟子松,形成了针阔带(块)状混交,较大面积开展萌芽更新和“三松”更新造林,完成新造林14.4万亩。

进入20世纪90年代,林局自主选育了中金杨、群改杨、金白杨、金黑杨和金科杨五大系列17个抗性强、生长快和材质好的杨树新品种,进一步拓宽了退化林分改造更新的树种选择范围。

伐桩嫁接:“良种+良法”更新改造

细细观察树根,可以发现,在其中一个二代群众杨的树桩上,又旁逸斜出一个深灰褐色的树枝。“最上面的是在2006年嫁接的金白杨。”李丕全说。

迈入新世纪,丰产林进入退化阶段。“在2000年时,最早的杨树林和丰产林都开始退化,退化的比例几乎是100%。”姚建忠说。

重栽过,复壮过,这回又该如何破解退化问题?

林局科研工作者步履不停。从2003年开始,林局决定依靠自育品种,尝试重新嫁接寿命更长、生态效益更稳定的树种。“比如我们培育出的金白杨,本身就属于杨树里寿命最长的白杨派,金白杨更是杨树中的贵族,树体高大,非常漂亮。”李丕全解释,“这种更新换代,我们叫杨树伐桩嫁接更新改造。”

这项技术研究是针对山西省124万亩杨树退化林分急需进行更新改造的现状,历时7年,直到2009年才有了总体成果。

一项嫁接技术,为什么用了7年?

2003年,李丕全尝试在群众杨根部嫁接金黑杨、金白杨和中金杨等自育品种,这些品种抗性强、生长快、材质好。

“一开始搞杨树嫁接没经验,以为很好活。结果很多小环节都出了问题。”李丕全解释说,比如金黑杨虽然有抗光肩星天牛的成分,但它不能抵抗喜欢吃新发枝条的白杨透翅蛾。“被虫咬了,风一吹全都断了。”20亩试验地70%的树苗都这样被咬坏了。“失败的结果,让内心非常委屈。”

当用性引诱剂和粘虫板解决了虫害后,又遇到没有及时去除萌芽的问题。“萌发时,要把多余的芽子抹掉,如果抹芽及时,轻轻一掰就掉了,晚了,芽子变硬,就得拿剪刀弄,剪不好很容易再长,费时费力。”

反复失败、反复调整。终于在2009年,才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为杨树退化林修复改造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这个树根就是在试验后期,2006年成功嫁接的。”

“伐桩嫁接的科研成果来之不易。”李丕全说,嫁接后完成了从单一树种到多树种的转变。“这项‘良种+良法’进行更新改造的研究成果适用范围广泛,成本是常规植苗造林的1/3,对原有生态系统扰动小,能够尽快实现郁闭,大大缩短培育周期。现在,这项技术已在华北、东北、西北13个省(区、市)推广。”

2015年,国家林业局在金沙滩林场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化林分修复试点。“借此机会,林局将多年积累的退化林分改造的实践经验提升归纳为理论,伐桩嫁接更是以‘良种十良法’的改造方式,将退化林分的改造推向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姚建忠说。

2019年,林局针对杨树退化林分修复改造模式进行调查时,发现了这棵具有代表性的杨树。“当时,树干笔直生长,足有十一二米高。挖出这个完整的树根,所有的人都很震撼,一代又一代林场人接续奋斗的悲喜,都映照在了这个树根上。”

一个树根、两个品种、三项技术、四段历史,这是科学改造退化林的一个缩影。袁文华说,虽然只是一个树根,但它渗透的是科技创新跟科技进步,展现的是杨树林局三代务林人久久为功的奋斗历程。

树根的故事讲完了,林局新一代林草人对杨树人工林的探索还在继续,对破解晋北地区荒漠化、盐碱化、干旱化生态困境的探索还在继续。(徐凡)

关键词:

精彩推送

公司

7月27日达茂旗那达慕大会开幕当日,一场清晨的雨仿佛送来吉祥的祝福。

详细>>

8月2日,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揭晓,今年共有4家四川本土企业

详细>>

近日,为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山西加快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积极作

详细>>

看病难、挂号难,候诊时间长、就诊时间短……提起看病就医,这些正是让

详细>>

记者从三峡集团获悉,位于海拔5000米以上的西藏措美哲古风电场首批5台

详细>>

7月份,苯乙烯市场一改上半年颓势,走出一波触底反弹行情,一举突破800

详细>>